“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海南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通过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在一张蓝图上增绿护蓝。2018年,海南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8%,主要河流湖库、近岸海水水质优良率分别为94.4%、96.6%,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1%。在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背后,海南人民始终绷紧生态环境保护这根弦,这是海南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站在生态发展新起点上的海南,正迈向绿色发展之路的新阶段。
产业园区有了“环保管家”
近年来,海南各类园区发展如火如荼,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这始终是海南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怎么解决?
对此,海南采用聘请第三方专业环保服务公司作为“环保管家”的模式,进驻各类园区,打破环境保护单一的企业和政府两方格局,形成社会共治,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所谓“环保管家”,就是为工业园区或企业提供一站式环保托管服务,统筹解决企业环境问题。这一方式是解决园区环境管理短板问题的新探索。当园区企业引入“环保管家”,可谓体验了保姆式服务,既能让企业专心生产,又可以安心将环保问题交给专家去打理。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海南省首个试点开展“环保管家”服务站工作的产业园区。记者在园区看到,身穿“黄马甲”的“环保管家”正在挨家挨户走访企业。“他们来干什么?找茬的吗?”园区里不少企业员工对他们的出现心里打鼓。
“一开始,我们担心像这种时不时现场核查的方式是专门来挑刺,是来查我们环保工作短处的。”园区内一家企业负责人说,当初,“环保管家”在联系开展工作时,企业总会有所推托,不愿接受。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环保管家”与园区管委会商讨对策,及时推出专题性环保技术沙龙、环保下午茶等活动,邀请省内行业专家和园区企业代表共同参与,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进行面对面沟通,有效地使企业的态度发生转变,让他们从最初怀疑转变为逐渐参与。
在打破陌生感、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上下功夫只是一方面,“环保管家”另一工作目标是要走进企业,真正了解和掌握园区内各家企业的环境管理“健康体检报告”。
有了企业的配合,“环保管家”的作用开始显现。“废气有组织排放口规范设置、在线监测系统加快安装、危废暂存情况……”作为一名“环保管家”,曾志云面对任何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细节都不放过。
“通过我们定期核查,不少企业之前觉得不是什么问题,但又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隐患被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避免了发生重大事故。”曾志云说。
据专家介绍,“环保管家”对园区企业来说,就类似于医生、工程师、律师和顾问的角色。“环保管家”的关键作用之一,是对事先、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把控,协助园区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做到更规范、更专业,同时降低企业环保违法风险。
所谓“医生”,是“环保管家”通过现场环保核查等工作来实现企业常态化“体检”和“问诊”,及时向企业提出预警和针对性措施,以此避免环境事故的发生;“工程师”的作用,源于“环保管家”在水、气、声、土各专业都有可靠的技术支撑;类似“律师和顾问”的角色,则是因为有些企业缺乏对政策、信息的掌握,需要第三方“外脑”帮助,提供有关合规守法生产的咨询服务,以及对环保政策解读、组织相关培训等。
从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环境影响评价,到场地环境调查与治理修复、环境监理及排污许可等全流程技术咨询服务,再到环境风险管控、污染物达标排放……身为“环保管家”,操心的事儿真不少。
自“环保管家”进驻海南各高新区半年多来,已完成园区157家企业环保的全面核查和分级分类,13家危废重点监管企业的危废现场专项核查与评分工作;并在每季度定期对17家一类企业开展日常监督检查。
“聘请第三方专业环保服务公司作为‘环保管家’,能够有效克服园区企业众多、环保任务繁重但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成本高等突出问题,打破了以前单一的企业和政府两方格局,形成社会共治,提高了环境治理水平。”海南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加强产业园区的环境管理,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切实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解决一些地方环保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的问题。
“生态火山口”守护一方百姓
绿植覆盖着火山石垒成的围墙,三角梅、火山玫瑰在路边默默开放,走进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北部的施茶村,一幅美丽乡村风情画在眼前徐徐展开……
当人们畅游在山水林园之间时,很难想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是另一番景象:火山岩密布,缺水少田,贫困户多,为了生存,当地老百姓靠砍树挖石头卖钱来养家糊口,没过几年,一座物种丰富、绿植覆盖的火山口变成了秃山。环境的破坏让石山地区更加贫穷。
穷则思变。“1995年我刚当书记时,全村没有一个路灯,没有一条水泥路,我们就利用有限的一点钱投入建设,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海口市石山镇施茶村党支部书记洪义乾下定决心要带着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在洪义乾的带领下,全村开始向生态要效益。2013年开始,村干部带领群众在火山石上种植石斛;由于施茶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辖区内拥有被称为海口“绿肺”的火山口地质公园,村里又开起了农家乐,搞起了乡村旅游,到了201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已将近两万元。
在施茶村村志馆广场的一块近3米高的黑色火山石上,上面铭刻着:“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视察施茶村时留下的嘱托。
此后,施茶村致富的步伐不断加快,积极打造文明生态村连片典范,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深入发展,通过打造旅游便道、完善基础设施,以及绿化、美化、净化,彻底改变村容村貌。施茶村党支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已经形成石斛、金银花、黑豆、石山雍羊、火山山鸡等特色农业和观光旅游、民宿等特色旅游产业,8个自然村结合村庄实际打造“一村一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领村民在火山石上种植金钗石斛。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分红”。
受益的不只有施茶村,30年间,“生态火山口”守护着所有周边村镇的百姓。火山旅游带动辐射范围非常广,除了带动旅游商品的产销,还带动了地方农业的转型发展、美丽乡村建设、高端农家乐、民宿的兴起、火山古村落体验游、推动旅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衍生出很多新职业,推动了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明建设。
依靠火山口发展的同时,当地人没有忘记反哺火山口,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火山口又恢复了往日神采。2002年,火山口获评为省级地质公园,2004年获评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摘得世界地质公园的宝贵牌子。2018年,公园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
在施茶村,我们看到了生态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的生动而成功的案例。
近年来,海口市秀英区在生态保护上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六个严禁两个推进”工作,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9.4%,排名全市四个区第一。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南渡江非法采砂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工业水库、秀英沟、五源河等水体整体消除黑臭现象,永庄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扎实推进百镇千村建设工作,全区文明生态村总数达315个,占自然村总数96%,有9个村获得全省星级美丽乡村称号,施茶村获评“中国幸福村”,昌道村获评国家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几年前我们谋划打造了一条20公里的旅游便道,现在我们正在对旅游便道进行升级,将来游客可以通过这条便道游遍施茶村的所有景点。只有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才是幸福的。”对于当地未来的发展,洪义乾信心满满。
海口:湿地入城惠民生
海口市东,美舍河畔,歌声悠扬、白鹭掠水、百花争艳,一条条平整的栈道掩映在草地林间。虽然暑气正盛,但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仍然挤满了前来消暑纳凉的市民。
海口南郊,海口潭丰洋湿地公园内热闹非凡,在家长的陪伴下,近百名儿童前来感受自然湿地的魅力。不用出城,海口市民、游客就能体验湿地所带来的神秘。
如今,“逛湿地”已经成为海口市民的日常生活。近年来,海口市构筑“湿地保护管理三级网络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湿地保护管理三级网络体系,实现湿地资源统筹规划、系统管理,有效提升了海口湿地保护效果,使“国际湿地城市”成为海口亮丽的新名片。
为了保护湿地,海口市首创设立湿地保护管理局,负责海口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拟订湿地保护规划,监督管理湿地开发利用等;设立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事业单位),负责拟定和实施湿地保护方案,协调海口市各区及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管理湿地保护重点工程项目等;首创设立区级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开展海口市各区湿地的具体管理保护工作。
海口市创新打造了“湿地保护+”系列模式。例如,以“湿地+水体治理模式”建设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水利工程+海岸带治理模式”建设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土地整治模式”建设潭丰洋省级湿地公园,以“湿地+红树林保护模式”建设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湿地入城+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修复海口东西湖、大同沟、鸭尾溪等城市黑臭水体。
湿地是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海口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利用湿地,不断发挥湿地保护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海口有湿地脊椎动物514种,占全国的22.23%,有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海口有湿地维管束植物439种,占全国的20.31%,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水菜花、水蕨和野生稻以及濒危植物水角。通过湿地公园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生态种养、创意产业等业态不断涌现,极大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美舍河,海口的母亲河,曾经黑臭的水体,通过建设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改善了水质,而且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不仅如此,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涵泳村千亩荷塘,为当地村民增收超过1500万元;在琼山区凤翔街道新潭村种植荷花,每年吸引3万多名市民游客前去观光;建设秀英区永兴镇“冯塘绿园”,每年给每户村民带来2万多元收入;依托红树林湿地开展民宿体验,美兰区演丰镇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将湿地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美兰区三江镇“鹤舞九湖”每年吸引近5万人次游客旅游观光。
记者何伟王轶辰
原标题:不断擦亮绿色发展的生态“底色”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经济视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
最新留言